

大家好,我是言博。
因为工作关系,经常会有门店老板找我咨询。
尤其自己门店业绩萎靡不振,找不到破局思路的。
有些老板其实活得非常痛苦,赶上生意好的时候挣一波行情,等淡季生意下滑的时候,又全部倒了出去。
一年的操劳,发了工资,房租,水电,物业费等等,几经盘算,留下来的利润,还不如去打工一年挣得多。
这其中,很多门店经营不善的原因,其实都和老板经营思维脱不开关系。
如果,你也和他们一样,有这几种经营思维,我劝你呀,不如趁早关店止损。
别开个店,开到最后一无所有。

经营思维一成不变
这种情况,通常在老店身上,尤其那些经营了十多年的老店。
这些店拥有非常大的共性:老式装修,门店员工都50+以上年龄,老板呢,处于退休年龄,也没太大心力铺在经营门店上。
很多年前,市场红利期,你开个店,只要门店客流量还可以,产品到差不差,靠着红利,也能赚钱,积累一波原始资本。
随着市场经营环境变化,线下消费逐步转移到线上。消费者年龄层次,消费习惯和偏好发生转变。
市场早变了,然而老板的经营思路,还停留在原地。
靠着早起积累下的老客户,还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,但当老客户流失,业绩无法支撑门店运营的时候,就开始逐渐亏损,最终倒闭。
咱们开店经营,思维一定要跟随市场和客户不断调整,不能一成不变靠着老经验去经营。要把门店做得灵活轻巧,变成有成长性的门店。

不重视门店形象
今天的消费市场是个什么市场?颜值经济时代!新一代的消费群体,对品牌的忠诚度大幅降低,更多感性,和冲动性的消费主导自己的付费行为。
在这种市场环境下,如果还不注重自身门店的形象,那无疑就是在驱赶客户。
但凡有点消费能力的人群,一定对于消费发生的环境,体验,有所偏好和要求。
但这里,绝对不是说你非得花重金,把自己门店装修得富丽堂皇,高端大气上档次。
而是,尽可能在现金流允许的情况下,把消费的场景,环境,做到及格线以上,如果能再有一些特色。那就更好了。
但现实情况是,很多门店业绩不行,老板没有动力投入资金装修升级,然后陷入了死循环。
门店形象不好,意味着你交付的产品或者服务缺失一部分,所以很难卖出高价,只能不断在低价,更低的价格泥潭中挣扎。
这类的门店,在红海市场中,很难有竞争优势,所以,距离淘汰也就一步之遥。

不诚信经营
最近超级大网红“疯狂小杨哥”团队,三只羊品牌的翻车,墙倒众人推的原因是什么?
抛开人设,和私生活等个人问题。
最核心的原因是:不诚信经营。
香港买不到的“香港高端月饼”,检测有问题的“茅台酒”等等……
咱们经营门店,和经营自己个人一样,最基础的诚信经营必须遵守。
很多门店,因为各种原因,以次充好,挂羊头卖狗肉,夸大营销,以“收割”思维去面对消费者。
短期看来,可能能捞到点蝇头小利,长期看来,一定是难以为继的。
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,但凡一点不诚信的行为被发现,都会被无限放大,传播;更别说工商,市场等监管部门监管力度加强,职业打假维权时刻盯着……
要杜绝这些恶劣情况出现,只能从自身,从源头做起:
踏踏实实做人,老老实实开店。

不拥抱互联网
很多老板因为年龄相对偏大,加上一直从事实体经营,对于互联网的敏感度并不高。
殊不知,现在以及未来,实体门店的经营,已经不再是传统线下流量的竞争,而是线上线下融合的竞争。
线上拥有大量的流量曝光,线下做好体验和服务,线上线下一起发力,才能始终保持门店的竞争能力。
很多老板从不主动拥抱互联网,抗拒甚至敌视互联网经营。从没想过搭建线上渠道,拍视频,拍照片,做直播去主动营销。
对于通过互联网引流过来的客户,也总给贴上“贪便宜”“薅羊毛”这类标签;从而降低服务质量和品质,导致门店客户体验极差。
国内互联网进程推进速度极快,一段时间,就会冒出新的营销渠道和方式,如果我们抵触互联网化,不主动去拥抱互联网,这无疑是在和市场大趋势背道而驰。
无论做人还是开店,顺势而为,才是明智之举。

不建立私域流量池
一些新开的门店,开着开着,生意越来越难做。
短则几个月,长则半年一年,就关门大吉了。
为什么新店的存活率这么低,我观测了一下,他们大多没有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池。
为什么私域流量这么重要?因为门店经营的核心在于:复购。
一个门店复购多不多,老客户多不多,都是需要我们从新客沉淀到私域流量池做转化的。
我们开店,有时候为了拉人气,拉业绩,会进行低价引流。但是如果引流来的客户,无法存在你个人的流量池里。
对门店来说,就是营销成本。
要想沉淀客户,我们需要去设计每次活动流程,去转化客户,和客户保持长时间的互动和连接。
如果都是一锤子买卖,那新客消耗完了。门店的生意也就结束了。
要盘活你的生意,从现在开始,重视私域客户运营。并且尽可能扩大私域流量池,才能越滚越大。

一个门店的成功与失败,很大程度上,取决于经营管理者本身。
而经营管理者的认知和思维,又决定了门店的经营风格。
在市场多变,竞争加剧,各行各业都严重内卷的时代,
作为门店营业管理者,必须积极拥抱时代变化,用好各种高效,便捷的工具提升效率
同时不断学习,精进,去更新我们的认知和思维。
才有可能在这个时代,活得更好。
